中宏网安徽2月28日电 气温逐渐回升,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磨滩村芦笋种植基地内,一株株被誉为“春天使者”的芦笋也“破土而出”,工人在田间地头忙碌着……该基地头茬芦笋陆续成熟,装箱后奔赴广大市民的餐桌上。
当地村民展示刚刚采摘上来的头茬芦笋。
“孩子都大了,出来挣点外快不比闲着强吗”
2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大圩镇磨滩村芦笋种植基地。此时,位于基地内的“有机芦笋50号”大棚内,72岁孟丽芳和77岁的许道琴从早上7点开始,已在棚内劳作了2个多小时了。
“我们都是本地人,孙子都成人了,在家闲也闲着,就到这里打零工,挣点零花钱。”许道琴一边用锄头除草一边跟记者说。“一天130元收入,不比在家闲着强吗!”一旁的孟丽芳接过了话。
每天早上,她俩骑着一辆三轮车从金葡萄家园出发,10分钟就到大棚。每个大棚5个垄子,差不多一天干完。
尽管棚外还有一丝寒风,但棚内温度已接近30℃,汗水已将她俩的头发浸湿,不过却丝毫没有影响她们的干劲。
“采摘芦笋时,要抓住其底部,拔笋的时候尽量轻点。”在另一个大棚内,该基地项目技术负责员孙庭正指导着几个工人们进行采收。
只见他蹲在地上,熟练地用食指顺着一株35厘米芦笋根部插入,然后手腕一转,瞬间一株完整的芦笋被采摘下来。“每株芦笋发出嫩芽30-35厘米后,才能达到‘一级笋’的标准,也是市面上见得比较多的芦笋。”
当天从田间采收上来的新鲜芦笋会被迅速运往加工车间。谢文君 摄
每亩收益可达3万元
就在大棚不远处的加工车间内,另一群当地村民正忙着对刚收上来的芦笋进行分拣、削根、过秤。
这些新鲜的芦笋会被迅速运往加工车间,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一捆捆新鲜的芦笋经过打包、装箱等工序后便可以“整装待发”了。
“目前只是少量成熟,单棚按照七分地算,每天能采摘3-5斤。再过20天将进入采摘旺期,亩产或可翻番。”在加工车间内,项目技术负责人陆彬告诉记者。
陆彬介绍,芦笋这种植物也是大圩镇刚开始试种,按照预期,2025年年产值可达到亩产1500斤,2025年预计销售10万斤,产值预计150万元;第二年2000斤,第三年进入丰产期约3000斤。成熟后,可连续收获15年,收益每亩大棚3万元左右。
别看芦笋看起来像文竹一样柔弱,它可是高效的经济作物,市场需求大、价格对标高档蔬菜。“芦笋市场价一般在十五六元一斤,而且销路不愁,这两年是试种,后期效果好不排除扩大生产可能。”对于未来,陆彬信心满满。
该基地既是该镇精心打造的“圩美新农人”助农共富项目,也是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项目。项目共有174个大棚,首批90个大棚目前正进行分批采收。
计划开发芦笋汁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
“今年是我们基地芦笋收获的第一年,从目前看,芦笋销量供不应求。”看着眼前一箱箱即将代发的芦笋,该基地项目负责人刘伟欣慰地表示。
他告诉记者,目前基地的芦笋采取“订单式销售”,成熟的芦笋已全部销售完毕,正在按照订单顺序发货,除了供应本地市场,这些被包装好的芦笋还将销往全国各地。
不仅如此,芦笋产业落地大圩也给周边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刘伟给记者粗算了一下:现在磨滩村的一户村民不仅土地流转有收入,而且参与基地除草、收割、包装等环节的每个月还能赚个4000元钱。
刘伟透露,该基地正积极努力构建“芦笋生产基地+芦笋深加工+芦笋休闲采摘”新模式,围绕芦笋产业开展一系列乡村旅游研学活动,筹建芦笋深加工车间,开发芦笋汁等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全面构建集芦笋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进一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致富。(记者 王峰 文/摄 部分图片由通讯员谢文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