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省开展了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评选,经报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形成创新案例40篇,涵盖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协同开放、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现推出《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系列推文,供交流互鉴。
以市场为核心
铸就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之路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聚焦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以市场为核心,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形成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凝练机制。发挥企业和政府双重作用,开展工信领域重大科技项目需求征集,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推动“企业所缺+产业所需”有效耦合,凝练形成48个重点攻关方向。
二是运用市场办法,形成以企业为攻关主体的遴选机制。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一体发力,通过公开发榜、企业揭榜、专家评榜方式,择优选择企业作为攻关主体。累计征集遴选发布636项揭榜任务,549家企业成功揭榜421项任务。
三是组织市场资源,形成赋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链主”企业独立攻关或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攻关。三年共计23项技术成果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四是实现市场价值,形成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机制。梯次培育创新产品,累计培育安徽省新产品2326个、“三首”产品1742项、安徽工业精品1088个。拓展应用场景,打造标杆示范,完善首购首用机制,推动创新产品应用。
五是推进市场合作,形成长三角协同创新机制。“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联合沪苏浙共同打造玻璃新材料、智能语音、通用机械基础件等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跨区域开展技术攻关合作,推动芜湖、宣城等市在沪苏浙建设创新飞地。
深化科技创新“四题”模式推动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天长市以“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营造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环境,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探索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的政产学研合作“四题模式”,集聚长三角区域科创资源推动当地产业创新升级,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一是搭建合作场景,促平台“唱主角”。建成南信大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实现全省跨省域引进“双一流”高校的零突破。共建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长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入选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建成天长人才科创城,入孵长三角地区20多家高端智能制造企业。
二是畅通协作渠道,为企业“搭桥梁”。在上海G60松江·中安科创园购置楼宇建设天长长三角(上海)科创中心,20家科创企业签约入驻,推进“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天长”,实现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
三是优化创新生态,为科研“铺路子”。连续32年举办人才科技节,出台“科技创新10条”“千秋英才15条”等政策,累计引进长三角地区院士21名、国家领军人才34名。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成立全省首家县级科技融资担保公司,每年实施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
深化合作借外力打造智汇新赛道——沪淮科创协同中心的生动实践
2024年10月,淮北市相山区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安科创园设立的科创飞地——沪淮科创协同中心正式揭牌运营,以“企业研发和办公在科创中心,注册和后期投产运营在相山经济开发区”的方式,为相山引人才、引项目、引资金。在项目招引、创新资源合作、支持本土企业到上海与出海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已签约项目16个,运营项目8个,落地淮北相山区项目7个,在谈招商引资项目11个,同时引入项目相关高层次人才20人。
一是借梯登高,布局飞地建设选址。选择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安徽科创园为场地,设立8个功能区,用于形象展示、成果展示、日常办公等,与985科创投资赋能联盟签订协议,汇聚全球校友资源。
二是借势而为,明确飞地功能定位。紧密立足相山自身发展实际需求,明确沪淮科创协同中心功能定位,着力把中心打造为相山区在上海区域的招商桥头堡、孵化转化平台、对外展示窗口。
三是借智引才,集聚飞地创新资源。积极招引高科技企业、研发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将“反向飞地”打造成赋能中心,吸引优质项目入驻孵化,同时在淮北相山区落地生产基地。
四是借力发力,规范飞地运营管理。规范考核内容,明确飞地运营绩效考核评估办法,围绕10个方面重点工作,设置个性化指标,实施契约化考核,确保飞地高效运转。
以汽车运动产业一体化推动构建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安徽省体育局结合省内制造业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先后与沪苏浙体育局签订了合作协议,从全域旅游的视角谋划推动长三角汽车运动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精品汽车运动赛事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汽车自驾运动线路,建成一批功能设施完善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推动构建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聚焦“谋”,推动产业规划先行。加强产业规划等高对接,注重整合资源,以发挥三省一市各自优势为基础,强化分工合作,编制《长三角地区汽车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这是全国首个区域性汽车运动产业规划。
二是聚焦“建”,打造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依托丰富山水资源,长三角地区已建成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超过150个(不完全统计),其中20余个营地获得中汽联星级授牌(半数位于安徽境内),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三是聚焦“赛”,逐步培育区域品牌赛事活动。着力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汽车运动品牌赛事活动。通过多年共同培育,长三角汽车(房车)集结赛已是区域内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高的汽车集结赛事之一。
四是聚焦“融”,促进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构建“营地+”,加快实现营地同山水、户外、和乡村旅游区的串联,形成了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依托企业家联盟平台打造高端产业链联盟助推长三角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工商联依托长三角企业家联盟平台,积极组建长三角新质生产力产业链联盟,先后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长三角光电缆、长三角数字创意、长三角工业互联网、长三角新能源、长三角MEMS与传感器等6个产业链联盟,不断推动“组链、补链、固链、强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产业链共同体。
一是搭平台,加强交流合作。搭建政商交流平台,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举办系列活动期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与联盟代表举行工作会谈,现场解决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搭建产业延链平台,各产业链联盟创新发展思路,开展技术攻关,制定并实施各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搭建人才创新平台,推动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与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战略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二是建机制,助力融合发展。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建立长三角企业家联盟工作会议和长三角商会组织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对标提升机制,发布安徽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和民营企业百强分析报告,引导民营企业在对标沪苏浙中做大做强。建立建言献策机制,学习沪苏浙先进经验,配合省委统战部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模式,召开民营企业家季度座谈会。
三是重实效,开展双招双引。坚持活动牵引,开展“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系列活动,组织联盟企业家走进安徽,推动与各市交流合作。坚持对口招商,推动各级工商联加强与沪苏浙工商联和商会组织联系,开展对口招商。(图文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