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省开展了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评选,经报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形成创新案例40篇,涵盖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协同开放、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现推出《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系列推文,供交流互鉴。
沪皖携手打造长三角康养合作示范标杆
为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化沪皖合作,联合应对人口老龄化、联手共建长三角康养大市场,经过近三年的谋划和筹备,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于2024年9月正式签约落地,项目面向长三角城市群超5000万人养老市场,预计带动整体投资超300亿元。
一是凝聚合力,高位推动。沪皖两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开展专题调研,沪皖两省(市)建立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定期组织召开沪皖省市工作对接会,全面推进合作事项快速落地。
二是各扬所长,优势互补。上海输出品牌、人才、管理等“软件”服务,安徽做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配套建设和要素保障,科学谋划24项重点任务清单和44个重点项目,高标准完成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概念性规划,同步推进完善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建设,协同打造国际化、世界级康养基地。
三是培育产业,丰富业态。探索“康养+”多元化发展,着力构建“康养+旅游”“康养+文体”“康养+美食”“康养+医疗”“康养+制造”产业融合新生态,建立长三角现代康养产业学院、上海仁济医院广德协作医院,举办首届康养产业对接会,运营康养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康养+”项目29个、总投资26亿元。
四是强化保障,系统推进。全力保障康养基地建设需求,争取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已下达资金1.42亿元,积极争取康养基地建设用地指标调整。实施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工作机制,谋划2025年重点推进康养类项目15个、计划投资9.7亿元。
上市公司“徽客厅”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新平台
为推动皖企“走出去”,优质资源“引进来”,更好的帮助在沪皖企打通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流动通道,以金融之力推动皖企在沪顺利扎根、深度融入,2023年8月,省委金融办、安徽证监局2023年指导在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腹地设立上市公司“徽客厅”,累计开展各类资本对接会、交流会、产业论坛31场,服务安徽上市公司超40家,成为皖企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是微光聚星河,构建皖企共同体。“徽客厅”兼具办公平台、要素对接、组织活动、企业宣传等功能,促进皖企与长三角区域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加速资源要素的流动与优化配置,是皖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阵地。
二是他乡遇故知,打造保姆式科创服务平台。“徽客厅”以服务先行、做活要素、做优环境为目标,承办专题路演、年报季报、行业交流、资本对接、项目考察调研、政企服务交流等活动,满足上市公司及股东融资、融智、融商、交易等多元化需求。
三是客从八方来,拓展双招双引“生态圈”。“徽客厅”以“迎客松”专场资本对接会为抓手,将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优质项目精准推荐给安徽,促进项目在皖落地生根,反哺安徽双招双引。
毗邻变“紧邻”跨界亦“无界”宁滁省际毗邻区一体化发展驶上“快车道”
自2021年滁州市宁滁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建设以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跨行政区协同发展产城融合新城区”建设目标,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发展建设成效初显。
一是体制机制“一盘棋”。宁滁两地互访频繁、对接紧密。共同签署“1+2+N”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在规划、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明确一批共同实施的建设项目和合作事项,协同推进毗邻区域建设发展。
二是规划编制“一张图”。强化规划引领,宁滁两市共同编制《“顶山—汊河、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策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分别纳入两地“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协同空间布局,推进概念性规划、核心区规划、启动区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四规统一”。
三是交通互联“一张网”。坚持交通先行,大力推进跨界交通无缝连接,宁滁城际铁路滁州段、滁宁快速通道、汊河大桥、池杉湖大桥等建成通车;滁宁公交换乘中心等多条公交线路实现无缝对接,加速同城化建设步伐。
四是产业协作“一条链”。主动接受南京产业辐射,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为主导,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基础产业,形成“2+3”产业发展格局。两个功能区所在地分别拿出1000亩地块与毗邻的浦口区、江北新区合作共建“南浦合作产业园”“江北新区-汊河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区”。
五是生态共保“一条河”。在省界滁河大保护上,建立上下游协调联动机制,共同推进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完成17.5公里滁河风光带绿化景观工程。
六是服务共享“一家亲”。着力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社会治理等方面推进同城化发展,进一步探索打破跨界行政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通、资源共享路径,增强两地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快打造省际毗邻合作样板区。
媒体合作一体化 融合发展一家亲——以“一体化”思维探索长三角媒体跨省融合新模式
安徽广播电视台坚持守正创新、深化媒体融合,积极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思维,努力为构建长三角高质量新发展格局贡献媒体力量。
一是内容创作精品频出。联合沪苏浙地区媒体伙伴努力拓展新路、实现破圈传播,纪录片《潮涌长三角》意义非凡、广受好评,更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广电视听阅评》栏目的专题点评肯定,在业界赢得广泛赞誉。与沪苏浙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的《文物里的长江》文明探源全媒行动成果丰硕,荣获了2023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等多个奖项,充分展示了区域内媒体在文化挖掘、传播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二是重大活动联动出色。在重要时间节点,如防汛防台风期间,联合行动效果显著,得到应急管理部、水利部的高度认可。大型融媒体系列节目《踔厉奋发勇向前?谱写医学发展新篇章》以及《共话长三角?科创先锋》等节目都是突破传统媒体边界,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产物。
三是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2023年至今,与沪苏浙广播电视同行合作策划了《携手共进长三角》《“链”上长三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系列专栏。《安徽新闻联播》《全省新闻联播》等栏目播发相关稿件1203篇,全面展示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活力、创新能力和文化魅力。
四是构建区域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紧握合作之手,编织媒体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纽带;借势破局,以优势项目推动长三角区域媒体协作发展;建立共话长三角机制,助推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
以党建促履职 创新机构编制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省委编办坚持以党建引领破难题,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构编制保障,全力服务保障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是党建引领促发展,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围绕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空间布局、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等,加强研究论证,按程序批复设立宁马、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党工委、管委会等,构建“权责分明、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
二是党建引领赋动能,推动开发区激发活力。建立“管委会+公司”改革直联点机制,指导相关市县深化开发区改革,理顺开区管委会与运营公司关系,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切实为开发区“松绑减负”,激发内生动力。
三是党建引领聚合力,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深入合淮合作区现场调研,聚焦找准功能定位、理顺工作关系、突出整体作用,会同合肥、淮南2市认真研究论证,明确合淮合作区管理机构与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管理机构合署办公、一体运行,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合淮合作区建设积极性。
四是党建引领促提升,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坚持“一区三片”一体发展,研究设立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加挂宣城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牌子。在宣城市发展改革委加挂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牌子,健全长三角一体化协调机制,有力服务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图文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