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省开展了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评选,经报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意,形成创新案例40篇,涵盖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协同开放、区域协调、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现推出《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系列推文,供交流互鉴。
打造长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动品牌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上当先锋
省科技厅谋划启动“长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动,面向长三角“双一流”等重点高校和知名院所,先后走进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12所高校,帮助企业对接328项技术需求,引进创新成果51项意向来皖转化,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39项,助力安徽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一是早谋划,技术需求创新成果提前对接。活动前,联系高校收集创新成果,组织企业进行成果对接,并同步收集企业对高校院所成果合作意向,促成企业与高校专家形成初步对接。提前邀请高校优势学科专家做成果路演及专题报告,动员相关领域企业参加现场活动。
二是签协议,开展长三角全方位科技合作。通过与沪苏浙高校院所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模式,共享科研资源、人才和技术成果。省政府与东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省科技厅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三是引人才,增进高端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人才政策、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宣介,引进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沪苏浙高层次人才来皖创新创业。支持各市县(区)在沪苏浙地区设立“人才飞地”,探索“研发在沪苏浙、转化在安徽”的合作模式。
四是建平台,推动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主动对接沪苏浙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促成南京农业大学与滁州市及全椒县合作共建科教创新园、东南大学亳芜园区现代中药研究中心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建山茱萸联合研发中心,推动沪苏浙高校院所来皖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撑我省优势产业发展。
五是落项目,组织开展重点领域专题对接。聚焦我省“6178”现代产业体系,组织省内企业赴沪苏浙重点高校院所开展专题对接活动,推进联合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浙江大学专家团队与诚邦生态环境公司、东华大学与吉祥三宝公司等签约新产品和项目的研究开发。
推进长三角光子科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共建共享打造世界级光子科学研究基地
长三角是国家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我国光源类装置最集中的区域,已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安徽与上海携手实施“两心同创”,长三角地区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协作方面进一步加强,以光子科学为核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协同共建、开放共享持续深化。
一是国家级高水平光子科学研究机构集聚,产出世界级重大创新成果。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国家级高水平光子科学研究基地,以及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苏州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光子科学联合攻关机构集聚长三角,形成紧密的协同创新网络,产出了大批原创前沿科技成果。合肥光源助力我国首次完成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正机的实验标定和测试、首次获得生物样品的高分辨率显微图像。
二是长三角光子科学领域保持高频互动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共建共享格局。三省一市依托各方技术、团队、设备等优势,在技术联合攻关、高水平人才互动、设施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合作,推动合肥先进光源、上海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等装置和软X射线能源材料原位分析线站等合作共建。
三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光子科学装置带动特色产业升级。大科学装置是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催化器”,也是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催生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航空发动机燃烧、煤化工能源转化、先进薄膜材料、大光栅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推动高分子膜卡脖子问题、大口径高阈值光栅技术、影像医疗设备关键核心技术等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
皖沪携手共建江海直达运输体系服务保障汽车产业发展
安徽省港航集团与长三角港航龙头企业通力合作,共建集装箱+滚装水路江海直达运输体系,进一步优化水路运输组织模式,提高口岸通关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力服务保障全省汽车产业发展。
一是优化集装箱运输服务。依托“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持续加密优化航线布局,累计开通集装箱航线60余条,构建全省通江达海航线网络。沿江五港和合肥港与上海港建立“联动接卸、视同一港”整体监管模式,创新集装箱航线共舱模式。
二是推行“新三样”危险货物监管互认。合肥至上海、太仓“新三样”危险品货物“公转水”“一单制”“一箱制”运输成功启用,实现物流信息“无纸化”“可视化”“结果互认”,缩短申报时间2—4天,集装箱运输成本节省20%。
三是开展滚装运输合作。加大芜湖至上海、太仓之间滚装运输船舶班次频次,开通合肥—上海“河海联运”汽车滚装运输航线,实现安徽省合肥、芜湖、安庆等三大汽车主产基地与上海港“点到点”滚装航线全覆盖。四是发展自有滚装运力。投资约20亿元建造3艘“7000车位”LNG双燃料远洋滚装船、5艘“330车位”内河滚装船,每年可满足6万辆合肥至上海滚装运输及10万辆中国汽车出海需要。首艘内河滚装船、远洋滚装船分别于1月15日、21日成功首航。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发展机制打造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样板
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经过三轮试点,形成了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模式”。浙皖两省突破就水论水、单项补偿的思维定势,共同谋划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两省围绕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发展共享,开展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着力打造跨区域保护、合作、改革的示范样板,助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一是突出顶层设计,切实增强上下游执行协同性。皖浙两省签署了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相关协议,共同编制合作区建设方案,共同谋划形成跨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合作发展的重大项目清单,推动跨省合作走深走实。
二是突出机制创新,切实增强上下游权责一致性。共同设立合作区建设联合办公室,构建“1+6+1”合作机制(1个联合办公室加生态环保等6个专项合作机制和1个城市合作机制)。创新新一轮考核机制,在全国首创性提出设立产业和人才补偿指数M值,作为资金分配依据。建立专项资金逐年增长机制,延长合作时间,扩大合作范围至黄山市、宣城市、杭州市全境。
三是突出多元合作,切实增强上下游发展互补性。创造性地提出以“浙皖合作十件事”为抓手,推动上下游资源要素合作共享,内容涵盖重大项目衔接、产业项目合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医疗教育合作等方面,真正为流域地区企业和群众带来了实惠,同时也为全国同类型流域开展补偿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创新“高铁+旅游”模式激活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资源整合、服务组合、市场融合、传播聚合,以大力发展“高铁+旅游”为切入点,与沪苏浙深化合作、相互赋能,形成全省文旅消费持续增长、区域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的共赢多赢局面。2024年,沪苏浙来皖游客达1.03亿人次,占省外游客的56.3%,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突出资源整合,系统挖掘“高铁+旅游”资源。加强与长三角铁路、文旅等部门协作,先后开通池黄高铁、宣绩高铁,运行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列车,联合评选推出100个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实现高铁资源与文旅资源的有效链接。
二是突出服务组合,精心设计“高铁+旅游”产品。紧扣近车程、短距离、高频次的出游需求,联合推出长三角“七名”、跟着考古游长三角等精品线路,打造“高铁+”康养、研学、美食等系列专项产品。
三是突出市场融合,多措扩容“高铁+旅游”消费。策划春游江淮请您来、长三角康养旅游嘉年华等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创新举办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等活动,以节会展持续推动“高铁+旅游”产品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
四是突出传播聚合,立体塑造“高铁+旅游”品牌。发挥长三角旅游推广联盟作用,联动“自在长三角”一市三省官微矩阵,聚焦“高铁+”特色文旅产品、高铁精品旅游线路等内容开展宣推,全方位展示“高铁+旅游”新图景。(图文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