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教育厅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5-2030年)》(以下称《规划》),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体系、机制,提升防治能力,将全省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到2030年,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1%以下。
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在2%以下
目前安徽省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影响传播的社会因素复杂交织,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高,异性传播感染人数多、隐蔽性强、预防难度大,感染者累积人数日益增多,防治任务仍较艰巨。
根据《规划》要求,到2025年,安徽省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重点人群及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感染者权利义务知晓率达95%以上。到2030年持续巩固提升。
在行为干预方面,到2025年和2030年,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均较前5年减少10%以上;到2025年,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综合干预措施覆盖比例达95%以上,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年新发感染率在0.2%以下;到2030年持续保持。
通过传播阻断,到2025年,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在2%以下,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的配偶传播率在0.3%以下;到2030年持续保持。到2030年,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1%以下。
将提高诊疗效果,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比例到2025年达90%以上,2030年达95%以上。到2025年,经诊断发现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病毒抑制比例均达95%以上,到2030年持续巩固提升。
每学年防艾讲座不少于1课时
安徽省将实施“知艾领航·宣教筑基”“阻艾攻坚·综合干预”“检艾无忧·扩大筛查”“抗艾暖心·健康守护”“防艾联动·综合治理”工程。
学校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艾滋病综合防治教育纳入教育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每学年不少于1课时的专题讲座,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新生入学体检时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处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不少于1课时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教育。
针对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静脉注射吸毒人群、暗娼等高危人群,通过同伴教育、外展服务、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展针对性、精准化的宣传教育。
强化干预,安徽省将全面落实宾馆等公共场所摆放安全套有关规定并加大检查力度,血站巩固临床用血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全覆盖,创新机制和模式,推进艾滋病、结核病、丙肝、性病、猴痘等多病共防。
严格控制感染者再次献血
安徽省将健全预防母婴传播服务体系,建立与传染病信息报告等系统间的共享机制。依法落实感染者配偶告知工作,对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全面实施健康教育、检测治疗和生育指导等防治措施。对感染艾滋病的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安全分娩、人工喂养指导等综合干预服务,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要突出对重点人群的干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艾滋病防控领导小组,将老年人预防性病艾滋病纳入老年健康素养提升等工作。
根据《规划》要求,存活感染者达500人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探索工作模式,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措施,加大资源投入,切实遏制疫情。推进与采供血机构感染者信息交换互通,严格控制感染者再次献血(浆),降低输血风险。
安徽省将加强与沪苏浙及省内区域间的信息互通和区域协同,建立感染者流出地与流入地信息交流管理机制,对流入半年以上的感染者,在尊重本人意愿前提下,由流入地负责随访和治疗。
将艾滋病检测纳入婚检等检查
安徽省将拓展检测网络,加强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和质量。存活感染者达到500人的县(区、市)疾控机构和市级艾滋病定点医院应具备抗体确证检测和核酸诊断能力。
将艾滋病和性病检测纳入婚前自愿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查、重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住院病人常规检查等项目。
在监测方面,将加强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建立艾滋病防控智慧化多元化监测预警系统,优化全省艾滋病哨点监测,提升监测覆盖面和敏感性。
安徽省强化医疗卫生机构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落实机会性感染有关救治保障政策,为艾滋病致孤儿童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及时发放基本生活费,保障其基本生活。依法保障感染者及其家属合法权益,减少社会歧视。
安徽省将严厉打击线上线下涉黄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打击处理涉及艾滋病传播的危险行为,对涉嫌故意传播艾滋病的案件及时依法立案侦查。监管场所应当对监管期限在三个月以上或在被监管前有过卖淫嫖娼、吸毒等行为的被监管人员全部进行艾滋病检测。(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