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安徽2月18日电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着力破除妨碍城乡“人”“地”“钱”“技”等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完善人口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制度。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除合肥市主城区外,其他15个地级市主城区和所有县城、建制镇基本实现入户零门槛。允许租赁房屋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户口一站式无证迁移工作,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2015年至2024年的10年间,全省超过11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对在乡村工作较为集中的农业、林业等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申报高级职称允许单独评审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推动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村医。每年引导在外就业、求学等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约10万人。
二是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参与城镇化建设渠道。审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入市规则和程序,试点以来已入市地块104宗、面积1596.8亩,成交金额2.1亿元。推动合肥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共建设租赁住房4022套,解决1.46万新市民居住难题。提升土地流转服务保障水平,建成市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62个、乡镇流转交易服务中心110个,全省土地流转率达6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三是丰富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创新推出“种业贷”“农机贷”“大棚贷”“振兴快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推广运用乡村振兴债务融资工具,建立“2(人民银行、项目主管部门)+1(潜在发债企业)+N(银行机构)”的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作协同机制。深化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颍泉区推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担保”“+地上附着物”“+林权”“+大型农机具”等组合抵押担保方式,为33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土地近14万亩、累计发放贷款3.7亿元。阜阳市发放全国首张“牛票”,发放“牛票”贷款5户740万元。截至目前,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5万亿元,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健全推动科技下乡工作体系。推进科技特派员提档扩容,组建省级科技特派团143个、工作站380个、示范基地227个,带动全省选认科技特派员超1.7万名,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实现全省农机总动力超7194.5万千瓦、稳居全国第5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高于全国3.3个百分点。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数字皖农”建设,深化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5+8”试点,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和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全省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4.9%、居全国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