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安徽7月15日电 近年来,安徽省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品牌影响力大的经济强镇加快发展,对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案例一:天长市秦栏镇“以小见大”发展电子产业集群,激发镇域经济活力
秦栏镇位于天长市最东部,其东、南两面与江苏省接壤。该镇居民素有经商传统。改革开放后,历届党委、政府实施宽松的经济政策,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以“高压包”、“遥控器”、“电动车充电器”为主要产品的电子元器件,进而形成相当集中的秦栏电子集群。2005年,秦栏镇被安徽省确定为“安徽省电子产业集群专业镇”。截至2023年底秦栏镇共有市场主体7600多家,企业26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83家,亿元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各项数据居省内各镇前列。83家规上企业中电子企业占49家,从事电子产业配套的小作坊和个体工商户超过1000家,电子信息产业用工占比高达75%。财政收入从2021年的1.56亿元到2023年的3.18亿元,每年一个新突破。
秦栏电子元器件产品从形态上看都是小产品,但小中见大,凸显秦栏电子产业的“四小四大”特征。
一是小产品,大产业。电视机用高压包、遥控器和电动车用充电器是秦栏镇电子产业主打产品。产品形体小,价格不高,很不起眼,是名副其实小产品,但秦栏人发现,高压包、遥控器、充电器,虽物小利微,但市场庞大,发展前景广阔,只要形成规模和集聚,小产品照样可以做出大产业。2023年,全镇每天生产遥控器70万—80万只、充电器25—30万只。全镇80%以上的规模企业从事对外生产经营业务,36个企业获进出口自营权,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印度等100多个国家。遥控器销售份额占国际市场70%,电动车充电器占国内维修市场70%。
二是小资本,大集聚。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创业者投入少、资本小、分散广,多为单打独斗的个体户,缺乏竞争力。随着产业的发展,小资本、小企业逐步形成蜂窝状集聚,产生几何裂变效应,尤其是几十家形成规模的企业在秦栏雨后春笋般出现,激发出电子产业井喷效果和爆炸式扩张。秦栏也由“皖东电子之乡”蜕变成“中国电子名镇”。1998年至2004年,秦栏流向企业的社会总投资近7亿元,其中民间投资6.6亿元。在秦栏,已经形成这样土壤:只要是能人就能做老板,只要创业就能做成老板。截至2023年,秦栏园区扩大至 6.5平方公里,集聚个体私营企业427个,其中电子企业近200个,形成了核心企业生产电子产品,配套企业生产零部件的协作格局。
三是小企业,大分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运作是秦栏民营经济的又一显著特征。秦栏的企业没有小而全,只有专、精、特。每个企业都专业生产自身最具特色的产品,自然形成各自间的配套分工,集成相互衔接的上下游链条。各自既是主角也是配角,“我的企业就是你的仓库,你的仓库就是他的车间”。当地居民将这种小企业大分工模式形象地概括为:“秦栏是个大工厂,街道就是流水线。”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这种小企业大分工的格局,降低了成本,实现了共赢。
四是小产品,大科技。秦栏由高压包、遥控器起家,继而补充了电动车充电器。3种小产品串起电子元器件的产业链,进而推进上下游产品的发散和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成功实现企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有机结合,形成小产品、大发散—小产品、大科技发展格局。通过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新产业拓展,秦栏民营企业已由过去简单的生产回扫变压器,拓展为能够生产所有电器上回扫变压器;从生产电视机遥控器到能够生产多功能的通用“万能遥控器”,由此又科学衍生出与之关联度较大的高频头、可视门铃、微型变压器、微型电视、家庭智能化数字运用系统等。
案例二:乘“大黄山”发展之势,兴呈坎文旅之业
呈坎镇位于黄山市徽州区中部,属典型的集畈、山、库区为一体的乡镇,镇域面积82.4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人口1.4万。镇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呈坎古村落和4A级旅游景区—丰乐湖。镇内灵山、呈坎两村均双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百佳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古建筑之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称号。2023年实现财政收入1.43亿元,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逾1亿元,限上消费品零售额4600万元,规上工业总产值5.4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4.0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1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25亿元。
呈坎镇紧抓大黄山建设发展机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持续拓宽文旅版图,以呈坎这一百万级“流量景区”为核心,突出打造灵山片、汪村片两翼协同发展的文旅增长新极,联动“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欣荣态势,推动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域旅游串点成线。全面开展呈坎景区综合整治工作,推动5A级景区提档升级,瞄准“山水村夜”文旅产业新坐标,亮化呈坎古村河、湖、街、巷景观景点1.2万平方米。持续“深耕”仙姿容溪、田园汪村、四季灵山等“一村一策”品牌,“呈坎摸秋”旅游线路火爆出圈,形成灵山—呈坎—汪村—杨干—容溪全域旅游大环线,实施四村上棚茶室、文郁堂二期、石川仓储中心等一批农文旅业态项目,呈坎村入选省级特色美食村、全市唯一,呈坎古村落入选长三角“老庄文化旅游”精品旅游线路。
二是乡村民宿集群发展。将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之一,盘活村落资源,融入创意创新理念,打造“民宿+古建探秘+非遗体验”等新业态,使传统徽州村落在保护利用中实现活化,现有有民宿102家,其中丙级民宿2家(瓦居和幕容溪),拥有房间962间,床位1633张,2023年接待游客约有6万人次。民宿发展不仅带动300余村民就业,还促进7个村集体经济完成经营性收入398.46万元、同比增长15.96%。
三是交旅融合潜能释放。紧抓“全国首个开放式景区型高速服务区”建设红利,进一步释放“全域旅游”发展潜能,推动T1旅游线前期配套、呈坎高速服务区交旅融合等重点文旅项目取得实质进展,高效推进项目用地要素保障,45天内征收项目范围内土地329户306.2亩、房屋12栋,统筹推进了呈汪路道路提升、呈汪路便道、虎山新村安置区等高速服务区配套工程建设。
四是打造多元消费业态。突破徽州村落原有内涵,将IP故事与当地特色文化、生活场景充分融合,开发动态游线、构建消费场景,推出“灵山之学、灵山之恋、灵山之醉、灵山之舞”四大主题产品,建成浪漫花涧、望星咖啡、灵山书局、西餐厅、灵山茶室等业态项目25个,打造“不夜灵山”等夜间消费新场景,先后招引长鑫存储人才休闲基地、上海经纬设计师空间、北京摄影旅拍、龙溪草堂文创中心、粮家洲酒坊等一批项目,加快多元业态与灵山传统徽州村落深度融合,持续推动镇景村一体化发展。
五是宣传塑造创意品牌。紧跟文旅市场升级新趋势,以丰富文旅活动、激发消费活力为“新供给”,举办灵山“村晚”、第六届花田跑、呈坎春祈秋报、灵山西瓜节、汪村葡萄采摘节、呈坎晒秋等各类特色文旅活动,吸引各大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开通上海至大灵山旅游度假区的“康养直通车”,预计年游客运输量达10万人次,每周六常态化推出“不夜灵山·浪漫爱情计划”等系列主题活动,让更多流量变为“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