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安徽3月26日电 当传统方法遭遇瓶颈,能否借助AI技术,提高减重的个性化干预质量和诊疗效率的可能性?3月23日,安徽医科大学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健康科技企业,在合肥发布全球首个体重管理大模型智能助手——“减单”。不仅能秒懂你的一日三餐,这款“数字私教”预计三年内可覆盖“1亿+”慢病患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健康解决方案,让更多人触及科学减重。
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
“肥胖不是简单的脂肪堆积,而是全身性代谢紊乱的信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郑雪瑛博士指出,肥胖人群中大多数是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传统生活方式干预的长期有效率并不高。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内分泌科,郑雪瑛向记者展示了传统诊疗与AI辅助的鲜明对比。
“作为减重医生,我们在工作中存在不少痛点,比如详细了解患者的基础信息、患病史、肥胖史、饮食偏好等。仅这个过程就需要约1个小时。”郑雪瑛说。
区别于传统体重管理依赖固定食谱或运动方案,“减单”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构建个性化模型。用户在上传身高、体重、生活习惯等信息后,AI结合基因检测、代谢数据、可穿戴设备监测结果,生成涵盖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的全周期方案。例如,针对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系统会优先推荐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搭配抗阻训练方案,实现精准干预。
不仅如此,“减单”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有双“AI慧眼”。以前很多人在减重过程中,更多的是“拼毅力”,而“减单”则会增加“拼科技”的比重。
先用AI的“眼睛”识别用户吃的食物,比如分清这是红烧肉还是糖醋里脊。接着将识别结果和“食物百科全书”比对,调出基础营养数据,比如100克猪肉有多少蛋白质、脂肪。
较为贴心的是,这个“数字闺蜜”会在确定食物品种后,当用户输入食物重量后,推理大模型根据实际分量做数学题。比如:自动算出一顿饭真实的营养构成,被告知“这餐蛋白质达标了,但油脂超标哦!”这样类似生动的信息。
郑雪瑛说,现在通过患者与“减单”互动生成结构化健康档案,医生只需要在30秒内,就可以快速掌握患者的全周期健康画像。
“原来我每天下午的奶茶,傍晚的黄油年糕,相当于需要慢跑一小时才能消耗!”记者体验后发现,通过AI生成的个性化方案,个人健康数据被转化为可视化的“能量地图”,每个生活场景都能获得即时指导。
更加难得的是,这项技术结合超40万患者的管理数据不断训练而成,通过融合DeepSeek、OpenAI、豆包三大模型的“最强大脑”,实现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的跨越。郑雪瑛在现场演示:只需要拍照上传食物照片,大模型智能助手就能自动识别分析营养成分和热量,结合健康档案,生成个性化评价和膳食指导建议。
这种架构使系统既能处理复杂医学问题,又能以通俗语言与用户互动。在实际应用中,当用户开始抱怨“运动后肌肉酸痛”,“减单”还会辅助判断是乳酸堆积还是运动损伤,再给出热敷建议或调整训练计划。
重新定义体重管理内涵
“减单”的技术突破不仅在于算法优化,更在于构建了“智能工具+专业支持+生态构建”的创新模式。
将原本需要专业营养师团队持续跟进的服务,转化为可随时互动的数字化伙伴。“就像手机里住着一位24小时在线的营养师。”郑雪瑛说。
当被问及“AI是否会取代营养师”,郑雪瑛给出了巧妙回答,“就像计算器没有取代数学家,‘减单’的价值在于让专业服务更高效触达。真正的健康管理,永远需要科技与人文的温度结合。”
与同类大模型相比,“减单”是首个以生活方式干预肥胖相关慢性疾病领域的垂直应用大模型。现在,这种“无感化”的健康管理,让慢性病防控从医院延伸到了写字楼、菜市场和家庭厨房。目前已在多家医疗机构试点,在儿科、内分泌科等多个科室都可运用。未来,“减单”将像手机软件一样便捷接入。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家医院,医生通过AI系统30秒就能掌握你的饮食运动数据;当你任意打开一款外卖软件,系统会自动过滤掉高油高盐的“隐形杀手”。
当“减单”成为生活标配,当健康管理像刷短视频一样轻松,或许真的能迎来“奶茶自由”与“马甲线自由”的双重春天。
不仅如此,“减单”还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全天候即时响应,对用户的饮食记录、运动记录等进行实时专业化、情感化回应,构建有温度的医患纽带,提升患者依从性。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翁建平介绍,AI大模型智能助手结合专业化医生的人工支持,可以实现对肥胖人群“千人千策”式的个性化干预。
从手机里的饮食建议到智能手环的运动提醒,从电子病历的自动生成到个性化方案的持续优化,“减单”正在重新定义体重管理的内涵。安徽医科大学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健康科技企业,探索发现人工智能不仅能提升医疗效率,更能让健康管理变得温暖而充满人性。下一步,研发团队将继续优化“减单”的功能并致力于推广,让人工智能技术惠及我国更多的肥胖相关慢性疾病患者。(记者 王书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