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安徽3月26日电 在社交平台上,一份“年轻人逛街攻略”被网友热赞。大概路线是:出了地铁,直奔B1层,先点杯奶茶,边喝边逛;逛到饭点,盲选一家小吃店,炫一顿;最后,买张刮刮乐或者夹个娃娃,打道回府。
相比曾经只停车的B1,如今的它是啥新模样?对商圈的打造又提供了哪些新思路?
应有尽有
“不是楼上去不起,而是B1更有性价比。”每到周末,许徐就拉着男朋友前往商场B1层。一圈逛下来,花费不超200元,既满足了味蕾,也体验到了沉浸式逛街的爽感。
正如许徐所感受到的,如今的商场B1层应有尽有,完全承包了年轻人吃喝玩乐的需求。
位于葛大店的包河万象汇,是一个标准盒子式商业业态矩阵。根据官方数据,场内近360家品牌中,超60家是安徽首店。仅B1层就囊括了轻餐、烘焙、奶茶、咖啡、超市、配饰等业态。
“这里藏着很多网红店,上次排了一个多小时才打卡了其中一家。”说到万象汇的B1层,许徐给出的评价是“动线设计很好”,“一进去,一众商铺逐一排开,给人一种‘夹道欢迎’的感觉。而且越往中心地带走,琳琅满目的小吃美食、多种多样的奶茶果饮、潮流时尚的首饰品就越多。”
另外,宠物经济也悄悄在B1层扎根。
“银泰in77的B1层就有一家不错的宠物店,以前宠物店一般都开在沿街店面。”葛敏和她的朋友都爱逛B1层,例如之心城、政务区银泰等处的B1层经常会有她们的身影。
“不止是超市、餐饮等常规业态,手机品牌、新能源汽车展位都进入了B1层,周末还经常举办一些创意市集、互动展览等。”葛敏说。
“一铺难求”
在商场内街经营花店的孟娆,一直想搬到B1层去,但找不到合适的铺子。
“早知道前两年就搬了,现在B1层很吃香,一些‘黄金铺位’还被商场当作招商资本,用来吸引首店入驻。”孟娆说。
这种“一铺难求”的现象并非个例。
以合肥滨湖银泰城为例,B1层通过引入网红奶茶品牌和本土小吃集合店,日均客流量较改造前提升了40%。
该商场运营负责人透露:“品牌入驻意愿强烈。我们甚至将部分区域改造成‘快闪区’,供新兴品牌短期试水,既能降低风险,又能保持业态新鲜度。”
据悉,年轻人更倾向于即兴消费和碎片化体验,而地下空间的紧凑布局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社交空间
B1层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宠”,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引发业界深思:如何将人气转化为持续的经济动能?如何通过地下商业的崛起,为城市消费升级提供新样本?
“年轻人要的不是简单的购物,而是能拍照、能互动、能分享的体验。”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王立明指出,B1层的成功,在于打破了传统商业的“货架逻辑”,转而构建“社交空间”。
例如,合肥万象城B1层的“微醺市集”将精酿啤酒与街头艺术结合,每周举办主题派对;之心城引入VR电竞体验馆,吸引年轻玩家组团打卡。
科技元素的加持,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吸引力。
在政务区银泰B1层,一面互动投影墙成为热门拍照点——消费者挥动手臂即可触发动态画面,生成专属短视频。“这类轻量级科技应用成本低、见效快,能迅速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商场数字化运营负责人表示。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为鼓励地下商业创新,政府已出台专项政策,对改造B1层并引入首店、旗舰店的商场给予租金补贴和税收优惠。“比如,悦方idmall通过引入新能源汽车体验店,获得了50万元的改造补贴。这类政策旨在引导商业体从‘空间出租’转向‘内容运营’。”
此外,城市规划的“地下化”趋势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合肥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2023-2035)》明确提出,未来将重点开发地铁沿线地下商业网络,推动“站城一体化”。
“年轻人既是消费者,也是内容生产者。”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涛认为,B1层的火爆,本质上是一场“用户共创”的胜利。“品牌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与消费者互动,快速迭代产品;消费者则通过打卡、分享反哺品牌热度,形成正向循环。”
这种循环在数据上得到印证。据统计,合肥主要商场B1层的“90后”“00后”客群占比超过70%,且人均停留时间长达1.5小时。年轻群体的高黏性不仅带动了餐饮、零售,还催生了新兴业态。例如,之心城B1层的“手作实验室”提供DIY香薰、陶艺课程,单日营收可达万元。
掘金未来
今年全国两会将“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列为政府工作首要任务,核心目标是激活国内市场潜力,通过刺激消费和优化投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这也为商圈B1层发展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对于合肥而言,B1层的焕新不仅是一场空间革命,更是一次对年轻消费力的精准捕捉。
更多创新正在酝酿。据透露,合肥计划在骆岗公园地下空间打造全国首个“元宇宙商业街区”,利用AR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包河区某综合体尝试将B1层与屋顶花园联动,形成“地下潮玩+空中休闲”的双层动线。
“未来的商业竞争,一定是体验与效率的双重比拼。”合肥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地下空间的潜力远未被完全挖掘,“我们将继续鼓励商场围绕年轻消费者需求,打造‘小而美’‘快而精’的消费场景,让地下商业成为城市活力的新名片。”(记者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