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安徽3月7日电 科技文化艺术节掀起“意犹未尽”的创意热,音乐节带动 “流连忘返” 的消费潮,文创工作室激发传统与时尚交融的活力……
如今的城市,肩负着文化储存、流传和创新的使命。
对一座城市来说,“被知晓”“被欣赏”仅是起点,当地的文化底蕴如何转化为文化产业,依然是一道现实考题。在产业实践中,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内核在于与经济、科技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过程中的创新。
那么,合肥在文化产业融合的征程上踏出了怎样的步伐?又将如何破解融合创新的难题?或许,紫云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揭牌运营,可窥一斑。
市民正在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展馆体验VR设备
文化“动起来”“活起来”
“除了作为眼镜,你猜它还能发挥哪些作用?掰着指头,我能说出10个来。”在紫云山文创园内,说起自家产品,李未可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交互设计师唐乃峥一脸自豪。
眼前这副“十全十美”的AI眼镜,看起来与普通眼镜无异,但功能却大有不同。
作为国内首款搭载AI大模型的AI眼镜,这款LAWK Chat AI眼镜,重38克。除了接打电话听歌,用户可使用语音交互让它帮助解决工作或日程安排,还能开启百科问答、语音导航等10项功能。
“旅游中,你可以快速唤起眼镜抓拍旅途中的美景,解放双手。还能让它推荐智能游览路线,以‘语音+文案’形式,呈现当地的文化历史故事,提升游玩体验。”唐乃峥说,在长记忆机制和情感大模型赋能下,这款眼镜还能从聊天内容中记住用户喜好、感知用户当前情绪,为用户提供超拟人的情感陪伴服务,“像朋友一样陪着你。”
只需要自拍一张照片,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换脸穿越”,开启非遗之旅。这样新奇的体验在紫云山文创园就能实现。
“这款‘元宇宙数字化画卷’,我们可根据不同地区的非遗文化进行定制化打造,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生动感知。”作为产业园创意设计板块企业之一,安达创展拥有数字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特效动画等现代高科技展示技术,不断将创意设计和沉浸式体验全面融合。
“目前,公司已经设计、总承建或参与承建全国近300座科技馆、博物馆、主题展示馆。”安达创展副总经理李颖介绍。
“这是氯化钠晶体,如飞舞的流萤;这是硫酸钠晶体,如荒原上葳蕤生长的串串铃兰……”由园区企业“美丽科学”团队等联合摄制的《科学这么美》将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具体可感知的美丽画面,获评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
科技赋能,令网络视听、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服务、虚拟现实、网络直播、数字音乐等加速发展,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目前,这些文化新业态正在从紫云山文创园加速向外“破圈”。
“文化是软实力,科技是硬支撑。”包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依托该园区产业基础,做强视听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创意设计服务业等优势板块,发展虚拟现实制作产业、直播产业和数字音乐产业等新型业态。
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
“硬核”驱动生长
《黑神话·悟空》让山西古建筑大放异彩、“尔滨”借热情服务好评“出圈”、西北天水以特色麻辣烫声名鹊起……近几年,文旅行业爆发出巨大流量。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同样蓬勃发展,与之相辅相成。
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合肥的优势是什么?科技创新。
近年来,合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重大平台,借助大科学装置,持续巩固创新优势,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与此同时,全息投影、XR扩展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也逐步赋能文化发展,“吸睛”又“吸金”。
全色激光投影技术惊艳亮相冬奥会、央视“科晚”,安达创展拥有核心专利超200件、为科技馆和博物馆业界最高资质……目前,合肥有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24年文化新业态营收突破300亿元。
科技创新为合肥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然而,挑战也同步存在。
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深圳2003年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其后,充分发挥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特色,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贸易”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近2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保持年均15%以上的快速发展势头;
长沙市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园,聚焦建设全球高质量音视频文创数据特色开发基地,引育网易、芒果、万兴科技、腾讯等大模型头部企业及数据供给和场景应用企业等,推动形成更多新的文化增长点……
面对“前有标杆,后有追兵”的现况,2025年,合肥市明确,将坚决扛起省会担当、负起省会责任,以紫云山文创园为牵引,以重大项目为支柱,以资源要素汇聚为支撑,坚持专题研究、专业指导、专项调度、专班推进,推动文化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向新而行,努力把合肥打造成全国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技术策源地、产业新高地和人才聚集地。
2025年3月1日,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暨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揭牌活动在合肥举行。
抢抓突破口
放眼合肥经济发展版图,文化产业是“潜力股”。
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市新签约项目总投资突破300亿元,带动实现规上文化企业数占全省比重超二成、产业增加值超三成、营业收入超四成。
面对文化产业赛道的“拥挤”,如何走好自身的发展之路?或许紫云山文创园的建设,正是一个崭新起点。
打开紫云山文创园规划图,可以清晰看出,此山非彼山,更多则是象征意义——“高地”。
——以包河大道为一轴,滨湖卓越城、骆岗公园为二核,包公园文旅集聚区、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区、滨湖文旅集聚区为三区,合柴1972片区、罍街片区、磨滩片区、沈福片区为四片,聚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文化与科技融合展示地、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
“创新是合肥最突出的城市特质,在文化和科技融合方面特点鲜明、看点不断、亮点纷呈。”谈及未来发展规划,合肥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将充分发挥科创优势,开发科技赋能文化标杆应用场景,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型文化龙头企业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文化+科创”增强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把握项目这一最大抓手,以“文化+园区”壮大发展实力。“合肥将以建设紫云山文创园为契机,系统谋划覆盖全域的空间布局,大力培育各县(市、区)特色文化园区,发力‘双招双引’,强化项目支撑。”合肥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合肥将通过“文化+金融”提升发展活力,积极参投省文创基金,设立市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推动包河区成立紫云山产业基金,积极发挥政府基金撬动作用,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向文化项目、文化产业。
紫云山文创园揭牌当日就提出,要以紫云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为牵引,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文创园、文创楼、文创街、文创角,打造更多竖起来的开发区、半空中的产业园、写字楼里的大项目,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春光作序,关于“紫云山”的连接,正在发生。(记者 许露瑶/文 张正朋 曹国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