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安徽2月17日电 创新节约集约,激发土地活力与魅力;强力生态修复,废弃矿山“变废为宝”;推进城市更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合肥将合理保护与利用全市国土空间资源,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聚焦坚持节约集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推进存量空间盘活、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让合肥的土地更有“含金量”。
合肥合柴1972文创园里热闹非凡,市民走进园区,打卡拍照。(资料图)解光文 摄
节约集约:让土地更有“活力”
走进位于金寨路旁的合柴1972文创园,利用老厂房改造的合肥老景街区,充满年代感的合肥火车站售票厅、书店、邮局、家电馆等映入眼帘。这里曾经是闲置荒废的旧监狱工厂地块,如今已成为合肥的城市地标和网红打卡点。
该片区作为合肥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示范项目,通过保留建筑物的同步改造,形成文化创意特色街区,实施老厂房活化利用,保留了城市工业记忆,打造了城市文创新地标;成功引入上百家艺术展览、数字媒体、文化传播、设计服务等新业态企业,实现了“腾笼换鸟”。
目前,该片区已经出让土地超过800亩,解决2000余人就业,年产值超3亿元。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合柴1972发挥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点石成金”作用,实现了低效空间成功转换,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实现了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的增值。通过工业景观的再生,在推动文化惠民中不断实施场地更新,尊重并演绎好原址的历史故事,为城市留下一抹“工业乡愁”。
为了让城市土地变得更有“活力”,提升用地含金量,《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坚持节约集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容量限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推动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引导开发区存量片区转型升级。科学划分城市存量盘活空间单元,逐步提高存量用地供应占比。
鼓励立体交通、公共建筑(物)群立体开发、城市道路广场及绿地地下空间开发等城市立体开发模式。结合各级城市公共活动中心,推动各类公用设施综合一体化布置。
促进建设用地高效利用,提高建设用地地均产出效益。加强工业用地容积率管理,鼓励建设标准化厂房。到203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现状下降不低于40%。
鸟瞰庐江县矾山镇矾矿西山。(资料图)李红兵 摄
生态修复:变废为宝
今年60岁的蔡晓东,是土生土长的庐江县矾山镇人。
在蔡晓东的记忆里,昔日的庐南矿山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矿业开采的累累伤痕遍布山体,水环境与生态平衡岌岌可危。以前,村里到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山上的树越来越少。“那个时候,一下雨,山上堆的矿渣就顺着雨水流到村里的池塘,水都是黑的。”
庐江矾山地区采矾历史悠久,始自唐中宗时期,北宋时已成为全国五大明矾产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庐江矾矿原属国家化工部领导的全国18座重点化学矿山之一,后于2001年停产。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形成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随着时代蝶变,矾矿治理中蕴含着机遇。
2021年7月起,一场生态修复开启,矾山、福泉山、牛头山3处废弃矿山成为重点修复区域,74.94公顷的土地重燃希望。在县里的统一调度下,蔡晓东成为矾山修复项目专班的一分子,负责工程进度和质量的监督。
刚开始,蔡晓东也没有想过这废弃的矿坑和光秃秃的山坡会变成什么样。“后来工程队来了,他们很专业,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处理废水还有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
渐渐地,山开始变了。原本坑坑洼洼的地方被填平了,山上的植被也越来越多了,这一片废旧的矿山有了新的生机。“山绿了,水清了,鸟儿也飞回来了。夏天老人去山上遛弯,还能看到很多盛开的鲜花。”蔡晓东说。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矿山修复的过程中,采用了如极酸性环境植被构建、高陡岩质边坡复绿等前沿技术,破解了矿硐废水、重金属污染及高陡岩质植被恢复等诸多难题。地形重塑、灾害治理、植被重建与水土净化多管齐下,生态系统重获新生,渐入自然演替的佳境。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如并蒂花开。矿山旅游品牌强势崛起,层叠错落的植物景观群落与山峦相映成趣,既守本色又添新韵,文旅产业风生水起,民生福祉节节攀升,乡村振兴如虎添翼,“山中有水,水绕山流,山明水净”的诗意画卷徐徐铺展。
如今走进庐江矾矿废弃矿山,满目青翠,芳草如茵,蜂蝶翩跹,鸟语莺歌,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游玩的打卡地。通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整个生态修复区矿山酸性废水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盘活了存量土地资源,实现矿山生态修复保护和绿色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系统实施生态修复。统筹水体、山体、土壤、矿山等修复工作,提升生态功能。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面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并结合矿山生态修复加强山体和林地修复。
重点围绕环巢湖地区以及庐江南部等区域矿山,系统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地形地貌恢复、水土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推动现存废弃矿山修复,加快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积极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巩固庐江矾矿工业文化公园、巢湖楚歌岭公园等矿山修复成果。
卫岗王卫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效果示意图
城市更新:打造存量空间盘活示范片区
卫岗王卫片区位于包河区的老城区,面积约2.4平方公里,涉及5个城中村、约6000人,过去存在规划布局混乱、房屋设施老旧、基础配套不足、居住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为彻底改善区域人居环境,包河区坚持先行先试、创新作为,启动了合肥市首个城市更新试点——卫岗王卫片区项目。
现阶段,卫岗王卫片区城市更新正在有序推进,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卫岗王卫片区所有更新项目计划全面开工,预计2026年基本完成该片区更新改造任务。
卫岗王卫片区城市更新坚持“留改拆”相结合的模式,对现有建筑进行全面提升,对道路和花园进行精心改造,同时对老旧破败的房屋进行有序拆除。针对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全面提升服务配套能力,新增中小学幼儿园4所、卫生服务中心1个、党群中心1个、绿地公园1.39万平方米、车位2000多个,新建拓宽道路9条。未来,将实现片区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城市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合肥正以规划为引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增加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有效供给,为市民打造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生活空间。
《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建设用地高效利用。以持续完善功能、优化布局、提升环境品质、激发经济社会活力为导向,加强规划与土地政策衔接,通过盘活存量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空间结构调整,为稳步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供规划和用地保障。
分区分类推进存量空间盘活。划定重点存量盘活区域,改造方式以综合整治为主;划定一般存量盘活区域,改造方式以保护修复为主。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存量空间盘活优先用于保障基础设施、城市绿地、民生工程和科技创新用地需求。
打造存量空间盘活示范片区。老城示范片区深入实施老城“减法”行动,优先保障民生短板设施的空间需求;骆岗机场示范片区保障园博园建设,优化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盘活利用机场老建筑群;东部新中心示范片区通过搬迁改造与污染修复治理释放发展空间,保障基础设施空间需求,增加科技创新空间供给;科大硅谷示范片区利用老旧厂区等存量资源,保障产业发展空间需求。(记者 吴奇 张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