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安徽1月20日电 1月19日,记者从安徽省气象局获悉,该局已组织编制完成《合肥大城市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2024年版)》(以下简称《方案》)。到2025年,合肥市基本形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的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大城市气象观测体系基本建成。
基本形成综合气象观测站网
《方案》提出,到2025年,合肥基本形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的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实现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以地面观测系统、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组网天气雷达组成的灾害性天气综合观测站网,提高城市中小尺度、快速生消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捕捉能力和大气边界层观测能力。具备全时全要素三维大气实况监测能力,建成保障有力的业务运行体系,综合气象观测整体实力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大城市气象观测体系基本建成,气象精密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气象观测站网“覆盖更全”、气象观测装备“精度更高”、气象观测数据“分辨更细”、气象观测产品“应用更广”,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整体实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新建一套城市梯度观测系统
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主要聚焦于地面、高空、专业气象观测能力建设以及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观测能力建设。其中,地面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包含地面常规观测站网和智慧城市观测站网建设。
合肥市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站点306个,计划新建的站点将主要针对现有站网布局中的空白区域。通过对人口密集区(主城区、淮河路步行街、天鹅湖、交通枢纽等地)加密布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使自动站点水平分辨率达2-3公里;对各县(市)进行加密布设,使观测水平分辨率达5公里以内。
同时,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建一套城市梯度观测系统,该观测系统观测平台不低于8个观测平台。观测平台除可观测常规气象要素,还可对云、能见度、辐射、大气成分等进行观测,搭建城市冠层气象监测网。
推进发展“泛在感知”社会化智慧气象观测,拟新建100个智慧城市观测站。结合已建常规气象监测站以及在高层建筑、道路标识牌等市政公共设施搭建便携化的气象传感器,同时配备高清摄像头,可形成泛在的城市气象观测站网。可实现对温度、湿度、风、水凝物和天空状况等要素实时上传气象云平台。城市气象观测站网平均水平分辨率达5公里,在各个公园(如天鹅湖公园、翡翠湖公园等)、主要交通枢纽(如合肥站、合肥南站等)、重大活动场所(如合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达百米量级分辨率。
拟新建S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
高空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包含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和天气雷达站网建设。
以合肥主城区中心,四县一市呈边缘分布,结合合肥地形特点和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特征,以满足城市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提升城市精细化数值预报为目的,增强垂直监测分辨率,以已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为主体,增加建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等多套雷达,从而构建综合垂直观测系统。
另外,合肥市已建有S波段天气雷达1部、X波段天气雷达1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3部。拟新建S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1部,逐步替代现有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在S波段天气雷达的低层探测盲区布设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拟在长丰、庐江、巢湖新建3部,结合现有天气雷达以等边三角形法则进行布网,与已建成3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形成组网观测,实现对于区域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观测。
新增50套道面状况监测站
专业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包含城市生态气象观测网、城市综合交通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观测网。
《方案》提出,在巢湖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平台的基础上,新建1套水上综合观测平台,升级水上综合观测系统,补充湖面生态观测要素。分别在东、西半湖新建2套湖面浪高监测仪。建立水体范围及水质质量的动态监测产品,实现巢湖气象、水文、水质等水环境参数的全天候、立体化监测,为巢湖综合治理、蓝藻暴发潜势预报预警提供精细化监测数据。
《方案》提出,在恶劣天气易发点位、路段、通行区域进行设备的补缺补差,增设能见度激光雷达3套、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10套等监测子系统,进一步优化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同时,合肥市快速路、高架桥梁、轨道交通等沿线新增50套道面状况监测站,最大限度提高监测网络覆盖密度,满足小尺度雾、强降雨、高温、积水、路面结冰等恶劣天气的监测需求。(记者 邵晓杰 通讯员 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