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安徽12月10日电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了2023年度全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结果,合肥综合保税区在全国150家参评综保区中位列A类第15位,在中部排名A类第3,全国排名再次刷新,首次进入全国十五强。
作为安徽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合肥综合保税区于2014年3月17日获批设立,2015年6月29日正式封关运行。不靠海、不沿江,规划2.6平方公里的合肥综合保税区是如何做到的?
晶合集成智能车间天车系统。
“芯”速度:
成产业发展最快、单位面积成效最显著区域
在晶合集成的无尘车间里,经过一道道复杂精密的工序后,一片片芯片持续下线。这样的场景,已经是企业的常态。
在合肥市“芯屏汽合”的众多企业中,晶合集成是“芯”产业当之无愧的重要代表。
而这,也不过是“转瞬之间”的事情。
2015年,晶合集成落户合肥综合保税区,成为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从2017年投产到2021年实现盈利,晶合集成创造了中国大陆最快的晶圆厂盈利纪录。
2023年5月,晶合集成在科创板上市,成为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链主企业”。现如今,晶合集成已成为国内第三大、全球前九大晶圆代工厂,液晶面板驱动芯片代工规模全球市占率第一,配套供应商超过1800家。
今年三季度,晶合集成通过28纳米逻辑芯片功能性验证,成功点亮TV。既为晶合集成后续28纳米芯片顺利量产铺平了道路,也加速了28纳米制程技术商业化的步伐。
从成立至今,短短九年,晶合集成就实现了90纳米、55纳米、40纳米到28纳米的跨越,不断向高阶制程突破迈进。
其实,晶合集成只是合肥综合保税区实现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安徽省首个综合保税区,从开发之初,合肥综合保税区就聚焦国家战略产业方向,瞄准“芯”“屏”产业,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成立集成电路产业链专班,市区两级联动开展集群调度,靶向谋划重大产业项目,探索实施“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战新产业发展路线。
目前,在合肥综合保税区,晶合三期落成,以车载电子应用为主的多元化芯片代工产线投入使用,55纳米单芯片、高像素背照式图像传感器迎来批量量产,CIS产能今年倍速增长。
颀中科技合肥研发中心正式启用;欧益化合物半导体项目产品成功下线;视涯科技建成全球最大的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件生产基地;目前总投资34亿元的新汇成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奕瑞项目填补国产影像核心部件空白……2023年,合肥综合保税区规上工业产值完成104.32亿元,连续两年突破百亿。
“今年以来,合肥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合肥综合保税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安冬梅透露,前三季度,完成规上工业产值96亿,同比增长35.36%;完成规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29.79亿,同比增长49.92%。
自2015年6月封关运行以来,合肥综合保税区累计实现进出口突破1000亿元;通过吸引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已形成集成电路产业聚集效应,聚集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27家,其中规上企业12家,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3家。
目前,合肥综合保税区已经成为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单位面积成效最显著的区域,以合肥综合保税区为发展主阵地的新站高新区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还入选第二批安徽特色产业园。
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俯瞰图。
新业态:
全省首家跨境电商零售新体验店销售商品超2万件
今年4月中旬,在合肥海关所属庐州海关及合肥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合肥综合保税区跨境进出口商品交易展示中心内,全省首家跨境电商零售新体验店项目——“叁时叁刻”正式开业。
与众不同的是,这里将保税展示和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相结合,已经成为新站高新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12月6日,记者来到“叁时叁刻”看到,各种海外品牌的酒类、牛奶、食用油等食品,香水、美妆护肤、母婴服饰等分门别类地摆放在货架上。工作人员介绍,顾客可以像逛超市一样,直接挑选商品,线上下单,快递配送到家。
在这里,相较于传统跨境电商“看得见摸不着”的消费模式,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拥有更为直观的购物体验,不再为网购时的真假难辨而担忧。线下体验店还通过展示进口商品,提供试用、咨询等方式,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商品的质量和特点,提高满意度。
德国的牛奶、法国的化妆品、瑞典的咖啡……工作人员介绍,普遍来说,店内的红酒、化妆品、饰品等均比国内市场价格低三到四成,相当于市场上的商品价格至少打了七折。
在门店,消费者购买每单低于5000元的商品,可以享受零关税,由庐州海关全程监管,国内保税仓直接发货,这些产品均是企业自营品类,为海外厂家直采、源头直供,商品质量安全可靠。
截至11月底,“叁时叁刻”累计销售商品2万多件,订单金额已达120万元,成为新站高新区消费新亮点。
合肥综合保税区管理办公室先后举办了徽动消费、嗨GO新站等主题促消费活动,发放汽车、餐饮和百货消费券1100万元,直接拉动销售额4.5亿元。同时,探索跨境电商直播模式,丰富消费者体验,拓宽跨境电商消费渠道。
为解决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高新技术企业进口原材料、高精度设备批次多、对物流时效要求高的问题,合肥综合保税区大力拓展平台功能,引进一批保税物流分拨项目。
包括全国规模第二的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集成电路备品备件仓库、全国首个美国康宁中国区域物流分拨中心、综保区首个中欧班列出口集拼及进口分拨仓库、与上海并行的日本尼康半导体配件分拨中心。
截至目前,合肥综合保税区内已入驻海程邦达、海晨、安徽外运等多家优质物流企业。
“新”模式:
探索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助力企业增值增效
新业态,呼唤新服务。
作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自封关运行以来,合肥综合保税区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先行探索出多项改革创新举措,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实现增值增效。
合肥综合保税区管理办公室联合庐州海关,在全省率先开展“战新产业进口危化品检验智慧海关应用场景”试点落地,京东方、晶合成为全国首创、全省首例“无感智检”试点企业。
“无感智检”运用了AR和AI技术,企业人员通过“一副眼镜”或“一个手机”远程连线,现场采集识别危险货物运输警示标签、包装标记等信息,系统进行自动比对,是海关监管人员远程实施合格评定的一种创新监管方式。
据试点企业测算,每年可节约各类成本1170万元,缩短进口涉危原料到厂周转时间约5天/批次,大幅减少企业等待检查和货物库存时间,有效释放仓储空间,实现企业查检“零等待”、通关“零延时”。
成功试点“一票多车”,也是合肥综合保税区的有益尝试。
在庐州海关支持下,合肥综合保税区打破“整报、整出、整入”限制,实现一线进出口整报分送、单车进出区,叠加卡口“无感通关”“集中查检”,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由50分钟压缩至4分钟以内,卡口通行更加高效,在省内首次试点。
首批试点企业合肥颀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价值677.96万元的晶圆探针卡定位台以“一票多车”方式进入合肥综合保税区,单票节省1200元。
此外,合肥综合保税区还不断推动通关一体化、7×24小时通关服务、分类监管、“四自一简”等多项改革创新措施落地,畅通物流、促进贸易便利化,支持企业降成本、稳订单、拓市场。
新蓝图:
打造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化示范智慧园区
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合肥综合保税区一直在路上。
今年,《合肥综合保税区打造国际化示范智慧园区实施方案》印发实施,计划通过整体规划设计、分步升级改造,将合肥综合保税区打造成为功能完善、设施先进、服务优质、管理高效的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化示范智慧园区。
未来,计划在拟建的综合服务楼商业区域,同步布局城市会客、特色餐饮、咖啡休闲、阅读健身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区,招引市场化服务商家入驻,面向综保区企业提供便捷的商务配套服务。
承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围绕“芯屏汽合”等重点产业需求,持续推动国际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备品备件进出口分拨中心建设。
依托合肥陆港运营平台,通过关区“物流一体化”模式与中欧班列货物进行快速流转,实现联动发展和政策叠加,推动海关加速开发“区港集货通”模式开展集拼业务。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进入全国十五强,并非合肥综合保税区的终点。
未来,合肥综合保税区将保持初心,锚定发展目标,力争将综保区打造成为千亿集成电路产业园区。(记者 方佳伟/文 通讯员 赵雪儿 张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