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安徽3月28日电 在合肥,一群“钢铁侠”正跟着国医大师学习:智能理疗机器人掌间按压,精准找到穴位;智能艾灸机器人手持明火艾柱,悬停、回旋宛如老中医。这些能复刻大师手法的“AI学徒”,背后是合肥本土企业中科深谷的通用具身智能类脑系统在“开挂”。
推拿、艾灸也能“赛博朋克”!它们正准备进军东南亚,在新加坡开AI中医理疗馆。
智能理疗机器人:你的穴位,它比你还懂
一只机械手可不止拎、捡、提、拉的功能。给它装上眼睛和大脑,它可以变成“AI推拿师”!
位于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科技公司中科深谷,研发出智能理疗机器人。搭载视觉系统,它能像中医一样“望闻问切”。通过3D视觉扫描和红外感应,仅需1秒就能识别人体背部待理疗位置,从而实现精准推拿。
中科深谷副总经理沈培友告诉记者,更绝的是,机器人内置的AI算法融合了国医大师的推拿手法经验数据库,能根据用户体型、疼痛反馈实时调整力度,从“轻柔如羽毛”到“点按如针灸”,手法切换行云流水。
躺上推拿床,记者也体验了一把“AI理疗师”的服务。在选择面板里,记者下单了“方案二 帮助排除肩颈部的湿寒邪气”。机器人刚下手时力度稍重,感应到肩颈肌肉紧绷后,很快调整了力度。一场10分钟的推拿结束后,记者感到背部轻松。
“机器人的推拿手法、力度和能量都可以个性化调整。”沈培友介绍,在用户躺上推拿床的时候,机器人就会用“眼睛”识别背部的穴位,并根据需求形成推拿轨迹。
智能艾灸机器人:保持“黄金距离”,手法堪比“细节控”
如果说智能理疗机器人是技术流,它的“好兄弟”智能艾灸机器人则是妥妥的细节控。
为了复刻国医大师的悬灸手法,研发团队给机械臂装上柔性关节和温度传感器,让明火艾条与皮肤始终保持在“黄金距离”——既不会烫伤,又能让艾灸效果最佳。“我们目前根据男、女的不同体质,设定了1.5厘米和2厘米的安全距离。”沈培友补充。
更厉害的是,艾灸机器人能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用户体质,自动选择灸法:阳虚者用回旋灸补气,湿热体质用雀啄灸泻火,甚至能模拟国医大师的施灸节奏,让艾烟如云朵般轻柔起伏,手法堪比老中医。
“最难的是让机器理解‘灸感’。”沈培友透露,团队曾用上千个小时的试验数据训练AI,才让机器人掌握“温热不灼痛”的微妙平衡。
同样是经过了三年的研发,这位有着六轴机械臂的艾灸机器人,搭载着精密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安全控制技术,如今可以完成包含定穴、施灸、灸感感知、艾条刮灰、安全防护等艾灸服务工作,并实时清理艾条燃烧产生的艾烟和艾灰。
底层硬核科技:国产自研,自主学习的“类脑系统”
沈培友笑着说,别看现在机器人手法娴熟,早期它们可是闹过笑话:推拿变成“胸口碎大石”,艾灸烧焦模拟皮肤……转折点来自一场跨界合作。
中科深谷联合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将中医理疗手法转化为算法语言,又请国医大师给AI当“私教”——每录制一种手法,机器人需采集上百次动作数据,再经深度学习提炼精髓。
机器人很智能,但手法真的能和人类相比吗?比如理疗机器人,它是怎么识别穴位,还能根据体验感实时调整力度呢?又如艾灸机器人,它又是如何兼具手法和安全的呢?
沈培友解释,在机器人的视觉识别系统里,会将人体的骨骼和肌肉结构通过算法标注为不同色块,以便进行运动分析和姿态识别。而实时调整力度,则是通过融合力传感器数据与运动预测算法,结合动态力矩计算模型实现的,从而做到人机协作时的安全接触与柔顺控制。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研发团队曾为此“掉光头发”:先是让机器人跟着国医大师的推拿手法,一遍又一遍模仿。再通过类脑系统,让机器人自主学习。借助中科深谷自主研发的通用具身智能类脑系统,历经三年,终于实现“快速扫描+智能理疗方案生成”。
如今,这组传承中医理疗手法的机器人兄弟,正准备进军东南亚。“我们合作伙伴正在新加坡筹备建设中医理疗馆,让机器人把中医精粹弘扬出去。”沈培友透露,除了在海外开设AI中医理疗馆,他们还在持续做机器人的优化,让机器人的体积更小、更便捷,并搭载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让机器人控制更灵活。
采访最后,沈培友特地向记者强调:“我们做的不是取代中医的机器,而是做传承智慧的桥梁。”
当机器人开始把脉,“老祖宗”的智慧遇上硅基生命的算法,“赛博朋克”的服务,你准备好体验了吗?(记者 刘小容/文 王浩/图)